阅读理解杂志
Order online

首页 / 阅读理解杂志 / 所有杂志 / 2014 Vol.2 阅读创造了我—黄春明

2014 Vol.2 阅读创造了我—黄春明
定价:180

试 阅

A+

A

A-

  20141月,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先生在一场经济论坛的演讲中指出,台湾产业人才问题要从根本解决,需要一代的时间。他呼吁对於人才和产业发展,要有开放的态度。而且台湾应该要改变,从小学到大学共16年的教育目的,不应只著重背诵式学习,学生也不应是为了学历、名校而学习。教育也不是为了养成专家,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能够谋生的一技之长。这些内容从一位长期在国际竞争的企业主口中说出来,更有迫切的真实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目标以知识学习为主体,考试也以学生知识记忆为给分依据,但是知识为何而用?学生如何面对问题?知识如何和生活经验连结而让学习成为真实能力的培养?这些更是新的教育目标规划中要面对并回答的问题。

 

  在教育当局还没具体藉由教学课纲和考试命题来表明态度之前,学校间已经有一股「翻转教学」的风潮正在汇集各地对教育改革抱持热情的老师。其中具代表性的老师有中山女中的国文老师张辉诚老师和上一期接受我们访问的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的叶丙成老师……等,这些老师在各自的领域,以创新的思维与无私的分享,将个人的经验化为启发许多人的讲义和演说,让「翻转」的热情在 各级学校扩散。「翻转」不是掉入另一个固定模式和僵化的认知,「翻转」是让我们为学生的学习作不一样的思考,提出更符合新世代的学习型态和目标,为教育找到翻转的机会。

 

  回顾历史上,东方与西方有两位既是重要的哲人又是教育家,深深地影响著东西方的文化, 分别是中国的孔子和希腊的苏格拉底。在他们传下来的纪录中,都以师生相互提问、讨论而留传下了动人又深刻的对话。这些内容包含了知识学养跟生活经验,这种知识与生活交汇的激荡,成就了智慧的学习典范。我们向所有愿意面对教育责任,在知识上思考改变教育本质,以行动投入时间与热情的老师致上最深的敬意!

 

  近来和老师、家长在交换有关阅读理解心得时,常被问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未来的升学考试中,阅读理解会考吗?」关於会不会考的问题,我们不是教育当局,无法代为明确的答覆。但是从最近考试的内容来看,阅读理解的能力确实越来越重要。不过,我们从这个提问来作进一步的理解,如果「会不会考」是部分观望者重视与否的关键?我们不禁要思考,未来我们将如何落实十二年国教的核心目标,即是要培养出会「主动学、主动问、主动找答案」的学生,提升台湾迫切需要的人才养成教育。第二个问题是:「可以用课文文本来导入阅读学习,为何还需要生活化的主题文本和形式来做阅读理解练习?」关於这问题,我们请教PISA计画共同主持人,同时也是国家教育研究院中等教育课文审查召集人的陈昌明教授。国文课本的课文都是经典或是重要 的文学作品,这些学习的内容从文学欣赏的观点和培养中文能力都很重要,一定要打好基础。但是 PISA 国际阅读评量也提供了另一种观点,真实生活中,每天接触各类型的主题内容和文本形式,文学性阅读的材料难以涵盖不同类型的阅读经验与理解。藉由多元的文本与题材,更能引导学生应用撷取讯息、统整解释和省思评鉴等能力,了解文章的重点,掌握作者的思路和意图,理解文章的意义主旨。其学习阅读的成效,除了有助学生成绩的提升,也有助於其他教育目标的达成。

 

  新的一年来临,世界改变的速度不曾放慢。我们喜见於越来越多人知道阅读素养对学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但是还需要更多化为行动的朋友参与阅读教育的推广。日前重新读了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相关书籍,反思了目前推动阅读的工 作观察,更深刻体会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有多少事情我们心里都知道很重要,但是行为能配合上心里对重要的认知吗?从知识学习层面上来看,教育让我们我们拥有了知识,但是知识要化成态度和行为,则是另一个更深的学习。这是每一个人的功课,也是教育者的功课。

 

  在阅读教学上,我们惯於从读者的角度来谈阅读。因此,这期品学堂《阅读理解季刊》在编辑上延续上一期阅读典范的思考,我们这次希望透过文字创作者的观点来看阅读,为阅读教育提供更丰富的视角。所以品堂《阅读理解》季刊第二期我们邀请两位不同成长背景的文学创作者,在这一期中与各位分享他们的阅读与创作。第一位是台湾文学中重要的小说家黄春明先生,为我们分享阅读在他生命中产生的影响,而他成长过程中几位关键的老师,又如何藉由阅读给予了生命中深远的改变。第二位是在中原大学教授经典阅读,本身也是文学小说创作者的向鸿全老师。向老师在本期中分享了他为唐朝传奇〈杜子春〉写的一篇赏析,并且同意由我们编辑群以解析的形式,呈现阅读理解能力在文学欣赏的领域中,如何应用思考引导和赏析,还原一位成熟读者在阅读〈杜子春〉这篇文学作品中的阅读历程,呈现另一种知行合一的阅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