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理解雜誌
Order online

首頁 / 閱讀理解雜誌 / 所有雜誌 / 2014 Vol.2 閱讀創造了我—黃春明

2014 Vol.2 閱讀創造了我—黃春明
定價:180

試 閱

A+

A

A-

  20141月,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在一場經濟論壇的演講中指出,臺灣產業人才問題要從根本解決,需要一代的時間。他呼籲對於人才和產業發展,要有開放的態度。而且臺灣應該要改變,從小學到大學共16年的教育目的,不應只著重背誦式學習,學生也不應是為了學歷、名校而學習。教育也不是為了養成專家,教育應該培養學生的好奇心、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及能夠謀生的一技之長。這些內容從一位長期在國際競爭的企業主口中說出來,更有迫切的真實性。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目標以知識學習為主體,考試也以學生知識記憶為給分依據,但是知識為何而用?學生如何面對問題?知識如何和生活經驗連結而讓學習成為真實能力的培養?這些更是新的教育目標規劃中要面對並回答的問題。

 

  在教育當局還沒具體藉由教學課綱和考試命題來表明態度之前,學校間已經有一股「翻轉教學」的風潮正在匯集各地對教育改革抱持熱情的老師。其中具代表性的老師有中山女中的國文老師張輝誠老師和上一期接受我們訪問的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的葉丙成老師……等,這些老師在各自的領域,以創新的思維與無私的分享,將個人的經驗化為啟發許多人的講義和演說,讓「翻轉」的熱情在 各級學校擴散。「翻轉」不是掉入另一個固定模式和僵化的認知,「翻轉」是讓我們為學生的學習作不一樣的思考,提出更符合新世代的學習型態和目標,為教育找到翻轉的機會。

 

  回顧歷史上,東方與西方有兩位既是重要的哲人又是教育家,深深地影響著東西方的文化, 分別是中國的孔子和希臘的蘇格拉底。在他們傳下來的紀錄中,都以師生相互提問、討論而留傳下了動人又深刻的對話。這些內容包含了知識學養跟生活經驗,這種知識與生活交匯的激盪,成就了智慧的學習典範。我們向所有願意面對教育責任,在知識上思考改變教育本質,以行動投入時間與熱情的老師致上最深的敬意!

 

  近來和老師、家長在交換有關閱讀理解心得時,常被問到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未來的升學考試中,閱讀理解會考嗎?」關於會不會考的問題,我們不是教育當局,無法代為明確的答覆。但是從最近考試的內容來看,閱讀理解的能力確實越來越重要。不過,我們從這個提問來作進一步的理解,如果「會不會考」是部分觀望者重視與否的關鍵?我們不禁要思考,未來我們將如何落實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目標,即是要培養出會「主動學、主動問、主動找答案」的學生,提升臺灣迫切需要的人才養成教育。第二個問題是:「可以用課文文本來導入閱讀學習,為何還需要生活化的主題文本和形式來做閱讀理解練習?」關於這問題,我們請教PISA計畫共同主持人,同時也是國家教育研究院中等教育課文審查召集人的陳昌明教授。國文課本的課文都是經典或是重要 的文學作品,這些學習的內容從文學欣賞的觀點和培養中文能力都很重要,一定要打好基礎。但是 PISA 國際閱讀評量也提供了另一種觀點,真實生活中,每天接觸各類型的主題內容和文本形式,文學性閱讀的材料難以涵蓋不同類型的閱讀經驗與理解。藉由多元的文本與題材,更能引導學生應用擷取訊息、統整解釋和省思評鑑等能力,了解文章的重點,掌握作者的思路和意圖,理解文章的意義主旨。其學習閱讀的成效,除了有助學生成績的提升,也有助於其他教育目標的達成。

 

  新的一年來臨,世界改變的速度不曾放慢。我們喜見於越來越多人知道閱讀素養對學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但是還需要更多化為行動的朋友參與閱讀教育的推廣。日前重新讀了與明代思想家王陽明的相關書籍,反思了目前推動閱讀的工 作觀察,更深刻體會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有多少事情我們心裡都知道很重要,但是行為能配合上心裡對重要的認知嗎?從知識學習層面上來看,教育讓我們我們擁有了知識,但是知識要化成態度和行為,則是另一個更深的學習。這是每一個人的功課,也是教育者的功課。

 

  在閱讀教學上,我們慣於從讀者的角度來談閱讀。因此,這期品學堂《閱讀理解季刊》在編輯上延續上一期閱讀典範的思考,我們這次希望透過文字創作者的觀點來看閱讀,為閱讀教育提供更豐富的視角。所以品堂《閱讀理解》季刊第二期我們邀請兩位不同成長背景的文學創作者,在這一期中與各位分享他們的閱讀與創作。第一位是臺灣文學中重要的小說家黃春明先生,為我們分享閱讀在他生命中產生的影響,而他成長過程中幾位關鍵的老師,又如何藉由閱讀給予了生命中深遠的改變。第二位是在中原大學教授經典閱讀,本身也是文學小說創作者的向鴻全老師。向老師在本期中分享了他為唐朝傳奇〈杜子春〉寫的一篇賞析,並且同意由我們編輯群以解析的形式,呈現閱讀理解能力在文學欣賞的領域中,如何應用思考引導和賞析,還原一位成熟讀者在閱讀〈杜子春〉這篇文學作品中的閱讀歷程,呈現另一種知行合一的閱讀態度。